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日本恐怖片-咒怨簡介

提起日本,大家或許便會想到其動漫文化及產業創意,然而,今次我並非想談這方面的事情,而是想向大家介紹一些日本的恐怖片。眾所周知,日本有三部聞名海外的恐怖電影:富江、咒怨及午夜凶靈,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系列作,而筆者今次所介紹的便是咒怨。


咒怨,是懷抱著強烈怨恨而死的人的詛咒。此種咒怨聚集於死者生前最後所接觸的場所,形成「業」。凡是接觸此詛咒者將因此喪命,接著又有新的詛咒產生…….

咒怨是一部系列作,原著為大石圭所著,由清水崇改拍錄影帶及電影版本。內容則由99年所拍的錄影版開始,直至09年的兩部新作,講述由伽耶子被丈夫所殺形成最初的「業」,之後一直延續下去的仇恨連鎖故事,當中對意境的營造、懸念的鋪墊及恐怖形象的創造均有著相當高的水準。

分段式拍攝

跟同類型的作品比較,《咒怨》的不同之處在於採取分段式的拍攝方法,每個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專屬的段落交代,而在其中提及他們跟女鬼的遭遇及跟咒怨牽連的原因,最後才一口氣解釋謎團;而這手法值得提及的是,將故事的懸疑成分跟恐怖片予人的不安結合起來,便形成了詭異的氣氛,同時亦吸引觀眾追看下來,恰好便迎合了觀眾「又要驚,又要看」的心理。

貼近現實的恐怖意境

  縱使《咒怨》都是將舞台設定在一個異度空間裡,而這空間裡的人全都會受到牽連,但這空間卻予人貼近現實之感:故事當中人物的行為都是我們日常會做的,例如揭披子、進出門、電話鈴聲響起等等,但這卻會直接將人物導向死亡,這「親切感」便引起觀眾不寒而慄的感覺。導演對於意境的創造並不在於帶觀眾到一個新世界去,而是發掘出日常生活中黑暗的一部分,並將人們逐漸拉過去,最終人們將發現那黑暗的角落就近在咫尺,並隨時會將他們吞噬,這種像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刻劃,正反映出導演對意境營造的高超技巧。

詭異的氣氛

  除了在畫面上的用色較為深沉、及多挑選陰暗的場面交代情節之外,故事那透徹人心的詭異氣氛在於並不設定角色能存活的選項。在戲中,突然的一聲巨響、或是發自於喉嚨深處的怪異叫聲,鬼魅便隨之而來;血淋淋的身軀並不限於晚上才會出現,甚至早上也會出現,而且她來的目的就是在倒數角色的死亡,那是不可理喻的:固然最初的「業」伽耶子是被殺,但其後與之無關的角色卻不是做錯了什麼,也不是親手殺了她,只是住進了伽耶子住過的屋子,或者跟當中的住客有些許的關連,便隨之遭到詛咒的感染。角色只會有兩種下場,要麼被直接嚇死,要麼便在幻覺下先殺了他人以延續詛咒,其後再被殺掉,正因其無法用理性去解釋,故這故事亦充滿了詭異的氣氛。


永無止境的輪迴

如上文所說,鬼魅的到來便是以不可理喻的方式將角色一個又一個地處理掉,從而形成新的詛咒,詛咒亦隨之不斷累積下去。有別於一般恐怖片,故事的立意並不在於讓角色經歷事件後解決疑難,得到救助,讓事情有個解決,而是以他們作為輪迴的一部分,故事預設的下場便是要主要角色全部死亡,以讓詛咒能延續下去:故事只會往更壞的方向發展,並無解決的方向(2009年最新一集的黑色少女,當中的角色真理子曾經想以靈術將詛咒處理掉,結果卻是以失敗告終),而這種強烈的怨恨不斷輪迴下去,終將所有接近這怨恨的場所的人全部吞噬掉。「恨無法止恨,只有愛才能止恨」,只是這故事並無能化解恨的愛,從而形成永無止境的輪迴。

雖然這是一套相當恐怖的電影,但有餘暇的話筆者還是推薦大家去看的,但被嚇到不要回來找我便是了(逃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垃圾桶的背後」



垃圾桶的背後

垃圾桶在港人眼裡是一件普通不過的東西,人們對它毫不憐憫,有用醬滴的、有用痰吐的、有用腳踢的、有用煙燙的,林林總總,各形各色。

然而,若果有天垃圾桶統統消失於你的眼前,從此與你訣別,哪你的垃圾將何去何從?是在路邊,還是山野?

日本是個先進的國家,其街道清潔非常,但奇怪的是你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垃圾桶的蹤影,這是為什麼?垃圾桶到了哪裡去?垃圾又往了哪裡跑?其實,除了飲料自動售賣機旁所設置的飲料瓶、罐收集桶外,人們根本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拋棄垃圾的桶子。在日本人的生活習慣裡,他們會把垃圾放在膠袋中並帶回家,這一點可能會使你感到意外,你或者會在想:「哪有人會把垃圾帶回家?」但事實上,日本人確是如此,而這又確為日本街道帶來了整潔。

環境保護,環境整潔是眾人的事,非你我他等個人所能為的。一人不做,則有萬人隨之。你我一小步,視眾事為己事,哪環境可以不整齊、不清潔嗎?沒有出頭鳥,哪有千尺浪?環境保護如此,社會事件亦是如此。若不是有人發起圍堵D&G,哪有人可和應?若不是有人和應,哪可逼使其道歉?一人之力是其始,萬人之力是其成。遇到不平之事,我們應該發聲,應該據理力爭,啞口無言帶來的不是和諧,而是詼諧。認清事件,對準目標,把一切不平事往垃圾桶裡拋。我們做的不是分化,不是挑起事端,而是為了建構一個屬於你我的快樂「家」!

(以上圖片取自於網絡)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日語大放送


在我中學時,已經很想寫這篇文章了。由於甚少機會出國,所以旅遊節目一向喜歡收看,而在亞洲電視播映的《日語大放送》,正是數年前開始看的節目。

翻查資料,原來《日語大放送》早於2005年首播,由香港團隊製作,時至今天也繼續運行,七年的旅遊節目確實少之有少。這個當然是因為有日本旅遊局和航空公司贊助吧!一集只有二十多分鐘,很多時也有「唔夠喉」的感覺,令人期待下一集。

主持方面有日本女生Rie(りえ)和香港男生Jam (邱忠業)擔任 ,不過Soko (和泉素行) 暫代幾個月的男主持,大抵《日語大放送》還是有三位主持,但以Rie和Jam二人為首。整個節節風格走輕鬆幽默路線,雖然國藉不同,但大家也精於日語和廣東話,節目中的介紹和交談偶爾說一兩句廣東話,帶出親切感之餘也是惹笑的泉源。

《日語大放送》最初遊走港日兩地,發掘有趣的景點、介紹特色的小吃等;不過近年主要介紹日本地區。雖然部分地方是重去的,但節目除了再次介紹以外,還會推廣一些新的賣點,務求「溫故」之餘還可「知新」。

記得早期的《日語大放送》,有一環節我特別喜歡,叫作「日語、廣東語教室」,由Rie負責將一些廣東話熟語和日文常用句,互相翻譯,而且配合Rie的誇張演譯,教授之餘不失風趣。不過在幾年前已經取消了這部分,實在可惜。還記得「大丈夫」是在《日語大放送》中學會的。


整體上,《日語大放送》拍攝的景物沒有添加太多的後期製作,盡量以「原本」的味道呈現給觀眾,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猶如親身在日本旅遊。拍攝中主持人還經常與當地的人士交談,並不是主持人「唱雙簧」,這種互動性更讓觀眾更了解和更投入。在節目尾聲會有競猜遊戲,將當地的小手信或禮物帶回香港;雖然有數次參與還沒有抽中,但能夠將節目中介紹過的身信,即時送給觀眾,還十分親切。


唯一要「彈一彈」的是,字幕組不時將字幕「文白夾雜」,看起來不太習慣。不過節目在國際台播放,中、英字幕皆齊備,看節目時倒可學習英語,至少英語字幕比中文做得好。


讀者對此節目有興趣的話,不妨在週日下午6:25國際台收看;或在週六晚上8:00的亞洲高清台、翌日早上10:00的國際台看回重播。亦可瀏覽下列官方網址作網上重溫。


這數星期介紹的是和歌山,喜歡這裡的讀者要留意了。DON~~~~


官方網址:http://www.jptime.tv/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東京手信「ひよ子」



新年要送禮,送藍罐曲奇!旅行歸國也要送禮,那送什麼才好呢?去日本東京的話,請務必要試試ひよ子HIYOKO和菓子種類很多,饅頭是其中一種。ひよ子是一種製作成小雞的模樣的饅頭和菓子,裡面的餡料則是用一種叫作大手芋的菜豆製成的,口感有點像中國的綠豆糕,不過比較結厚一點,味道也更甜

雖然說ひよ子是作為東京手信而馳名的,但是其發源地其實在福岡1912年,誕生於福岡的飯塚市吉野堂。德川時代,長崎作為兩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的其中一個,許多物資都需經由此地輸入日本。人們將砂糖運從長崎送至本州的時候,也必須經過飯塚市。因為這個緣故,在飯塚市很容易入手砂糖,而當地的菓子製作業也隨之而繁盛起來。另一方面,飯塚市出產煤炭,在煤礦工作的工人們為了更快速地吸收能量,都愛吃甜食。因此,不單止作為手信,在當地人之間作為一種日常小吃,也大受歡迎。

現今的ひよ子之所以成為馳名手信,除了味道好之外,其外型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其實最初的ひよ子並不是立體的小雞形狀的,將之變身成現在的小雞形狀的,是吉野堂第二代店主石坂茂先生。一直以來,石坂先生思考了很久:到底怎樣做才可以突破饅頭一直以來的圓形形狀,將之變得更加討人喜愛呢?這樣苦惱了很久的石坂先生,一天晚上作了一個夢。他夢到自己被大量的小雞所淹沒了!好羨慕。因為這個原因,石坂先生下定決心,要將吉野堂的饅頭菓子改造成小雞形狀。在這以前,立體的饅頭是前所未有的,化身成了小雞形狀的吉野堂饅頭也是業界首創的,自此慢慢馳名起來,成為九州人的手信。最初的時候,ひよ子是完全人手製作的,這是因為它的餡皮太柔軟,要做成立體的話,機械化是很困難的。因此,當時是配合小雞型的木製模具,由專業師傅慢慢精心製作。當然,現在科技進步,製作過程經已完全機械化,不過有時候我們還可以在百貨公司裡看到實際的手作示範的。

至於為什麼ひよ子會成為東京的名物呢?話說1964年的時候,奧運會在東京舉行,於是吉野堂也來到東京擺賣,並逐漸累積人氣,現今在東京山手線的JR車站和機場都可以看到ひよ子的身影,大家有時候也忘記了其實這小雞本來是從九州而來的了。

東京手信芸芸眾多,本人固然私心地認為ひよ子是最好的,還有ごまたまごGOMATAMAGO,一種芝麻餡的小蛋糕)也很不錯,但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東京ばな奈TOKYO BANANA。上年日本一個網路調查之中,讓人投票選出最愛的東京手信,ひよ子竟然敗了給東京笨拿拿!對於香蕉口味的零食,本人是接受的,但是卻不能接受一些自稱香蕉口味的蛋糕,卻只得奇怪異味。所謂「猛虎不及地頭蟲」,為了維護ひよ子,所以只好將敗因歸咎於出身地吧。

最喜愛的東京手信(GOO RANKING)

(圖片轉載自網絡)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日式「利是封」?


適逢今日大年初三,小弟在此同大家拜個年,祝大家龍年行大運!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在農曆新年期間,想必大家都收到大家長輩所送的紅封包吧。談起紅封包,在日本的禮儀風俗中,也有概念相近的文化產物——「祝儀袋」。日本人素有在嫁喪喜慶埸合送贈禮金以示心意的傳統風俗,稱為「祝儀」,而「祝儀袋」即是包裝禮金所用的封包,又稱「金封」(きんぷう)。「祝儀袋」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除主要用於婚嫁之禮金送贈上,更用於祝賀嬰兒出生、新年抽獎、學童升學、畢業就業、置業遷居等場合,因此又與我們所認知的紅封包有所不同。




        從祝儀袋的設計樣式可見日本人對禮節十分講究,祝儀袋並非想像中的平凡紙封套般簡單,當中實大有學問,可說是一門精緻的紙品包裝工藝。傳統祝儀袋主要由幾個部分組成,中袋為主要部分,封載內付禮金的信封(一般是白色的),連同寫有祝賀字辭(常見的祝辭為「壽」、「御祝」等)紙條,再以稱為「水引」(みずひき),即染色的和紙繩(現今的祝儀袋亦有以多色鐵絲編成的水引結)編成蝴蝶等樣式的飾結加以編扎。



       祝儀袋上的圖紋設計多是一些具有吉祥含意的事物,較常見的各種花紋,如櫻花紋、茶花紋、碎花紋、霞草等,亦有象徵長壽和具祝福之意的仙鶴(見左圖)、鶴等。而祝儀袋雖用於喜慶祝賀場合,但意想不到的是傳統日式祝儀袋的主要色調多以白色為主,白色在日本文化中有純潔之意,代表送禮者的真誠的祝福。
     祝儀袋上的水引結一般有兩種結法,分別為蝶結和死結,除婚嫁和探病場合外,蝶結的結法具「幸福再臨」之意,適用於大部分祝賀埸合,如賀壽、就業晉升等。而死結則有「永結不渝」、只此一次的意思,多用於婚嫁祝賀和探病的場合。此外,亦有編札成仙鶴、龜、鯉魚等形狀的水引結,都是取其吉祥之意。而水引結是由兩種顏色、各五條的和紙繩或染色鐵絲所編成,不同的祝賀場合更有特定的顏色配搭。一般而言,紅白的水引結適用於大多數的祝賀場合,金銀的就多用於婚禮、賀壽等。而「熨斗」(のし)為插在祝儀袋右上角的六角形摺疊式紙簽,傳統以來都是作為賀禮的裝飾物,多與水引同時使用。



    傳統的祝儀袋的包裝方式亦甚為講究,上圖所示的為普遍的上下對摺式。值得注意的是上側、下側摺疊的先後是根據紅白事而分的。如應用場合是喜慶祝賀之事,則先摺上側,再以下側摺疊於上側之上;若是喪事,應將上側疊於下側之上。

      傳統祝儀袋從中袋的圖紋設計、摺疊方式到水引的結法和色繩的配搭不但都有其背後的文化意義,而製作祝儀袋的各個工序更對送禮者有相當的工藝要求,因此,傳統祝儀袋可視為集摺紙、結繩等日本民間手作工藝元素而成的藝術結精品,是一相當珍貴的民族文化產物。

****************************************************************************************

       其實,今時今日除了傳統手作式的祝儀袋,我們更可在百貨公司選購各式各樣現成的西式印刷祝儀袋,不但顏色多樣,設計精美,各具特色,並不讓傳統祝儀袋尊美。


下圖為長18CM9CM的印刷祝儀袋,在圖紋設計上近於傳統風格,都是一些象徵吉祥的事物,如壽桃、梅花等。



市面上亦有一些製作精美的特製祝儀袋,生產商在傳統的風俗工藝中引進西式設計,如下圖所見用於婚嫁祝福的現成祝儀袋就加入一些自家手作常用的串珠飾物和布玫瑰花甚至金屬配件,極具心思,整體觀感極為華美,使西式祝儀袋不失傳統禮俗的那份隆重莊嚴。




下圖是祝賀嬰兒出生的西式祝儀袋,以造型可愛的布製圖案代替傳統的水引結,製作一點也不馬虎,效果相當討好。而左面的是以BB仔為對象,右面的則是為BB女而設。




除了標準大小的祝儀袋外,更有一種迷你祝儀袋,常見的大小為長11.5CM6.5CM。從下圖可見迷你祝儀袋的大小。






       而這種迷你祝儀袋的款式設計更多樣化,不但有多色選擇,在傳統的圖紋樣式外,更可找到一些以造型可愛的卡通禮金袋,這種卡通禮金袋使用十分方便,隨包裝附有一張同樣是卡通造型的貼紙以作封口之用,亦是相當受歡迎的。(按:筆者在選購祝儀袋時,就見到前面的女生將貨架上的卡通禮金袋一掃而空,筆者也為之汗顏,幸好手上早握有數個卡通禮金袋,不然的話……)


 
        最初在百貨公司發現這些祝儀袋時,是被其討好的設計所吸引,那時還以為只是一些比較特別日式的利是封而已,但稍作資料搜查後,才發現「祝儀袋」絕非我們想像中單純的紅封包,而是由極之認真講究的日本禮儀文化而來的一門傳統手作包裝工藝。不論傳統還是新式的祝儀袋,從傳統的和紙水引結到西式布玫瑰花配飾,其精緻華美的手工都可見日本人對禮俗的講究和重視,同時,亦可見日本人熱愛生活的態度,善於發掘、感受生活中的種種樂事,亦樂於為身邊的喜慶之事送上祝福。祝儀袋的意義不只是用完即棄的禮金封套,而是一件滿載贈送者真誠祝福和心意、極具欣賞收藏價值的工藝品。

(以上部分圖片轉載自網絡)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從愛說起」

Fresh Love」

從愛說起

「食物」可以真空,「衣服」可以真空,那「人類」可以真空嗎?日本藝術家PHOTOGRAPHER HAL告訴你:「可以。」最近,這位日本藝術家製作了一系列攝影特輯,名叫「Fresh Love」。通過將情侶真空包裝,來展現保鮮的愛。然而,這份愛真的能夠永久保鮮嗎?不能,對吧?這好比現在的我給你一粒有一萬多年歷史的真空包裝糖果,你會吃嗎?該糖果或許仍很甜,但你到底不會去試。食物會變,環境會變,人亦會變。真空可以拖慢時間的流動,但終不能讓它停止。時間會在你不為意的時候,悄悄逃走,你想留也留不了。真空包裝確是把兩人束在一起,給予了他們曾經的擁有。不過,到了最後終歸於打破,否則二人將有生命的危險。

愛是會變的。只有「變」,才能使「愛」永恆。你敢說今天你對愛人的愛就如同昨日你對愛人的愛嗎?或許相似,但總不同。「愛」是需要變的,需要刺激的。若果沒有了變和刺激,那「愛」最終會歸於平淡,止於不可不止。「變」,這裡指的不是變心,而是轉變你表達愛的方法,希望透過特別的方式來使你的愛人歡喜。人總是貪新忘舊,貪圖刺激,哪怕是短暫的一瞬間,他們亦想得到。花一點時間,花一點心思,讓平凡的愛得到一點慰藉,讓平淡的生活增添一點色彩。真空攝影表現的也許正是這麼一點點尋刺激、渴求愛的心態,展現了人們缺乏安全感,期盼留住最愛的心願。










(以上圖片取自於網絡)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小說‧秒速五公分》小評


終於等到了。在200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秒速五公分》(或譯《秒速五厘米》),雖然導演兼編劇新海誠於同年開始撰寫同名的小說,其翻譯的簡體版亦於多年前出版過,時至201112月,台灣的尖端出版才正式印刷繁體版本。老實說,看了電影版和網上小說版已不知有多少次的筆者,還是乖乖地付錢,買下了這本薄薄的小說回家。

新海誠的大名,在動畫界早已響噹噹了,由2002年的第二部電影《星之聲》開始:短短25分鐘的動畫,當中的繪圖、動畫製作、剪接甚至配音,台前幕後皆由新海誠一手包辦,已引起廣泛關注;而稱《秒速五公分》將新海誠推至高峰,亦不為過,當然其作品《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及最近上映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也是受一眾動畫迷的喜愛。

《秒速五公分》是首部由新海誠親自撰寫的小說,其他作品的改編小說皆出自是其他作者手筆,因此《秒速五公分》的小說版,可說是電影版的補完資料。在小說的後記,新海誠也稱:「小說和電影有著互相補完的部分,也有著與電影意欲傳達之處不太一樣的部分,所以如果各位能在看完電影後再看小說,或是看完小說再看看電影的話,我想能得到更多的樂趣。」筆者正是先看電影,後看小說。

《秒速五公分》由三章組成:〈櫻花抄〉、〈太空人〉和〈秒速五公分〉。

故事講述男主人公遠野貴樹與女主人公篠原明里,由自小相識到分隔兩地的青澀愛情故事;〈太空人〉的另一女角澄田花苗是貴樹與明里分開讀高中認識的同學,從而發生的單戀感情;最後一章描寫貴樹大學畢業後,面對現實工作和回憶情感下的內心自白。

整體而言,電影與小說的差異其實很少,站於「先看電影,後看小說」的立場來看,小說上的每字每句,基本上也能將電影的每格動畫一一呈現。上文所說的補完,大抵都在第三話〈秒速五公分〉那部分出現,正是電影沒有交代或述及的地方,小說便將它們完成。

小說的結構以人為中心,頭尾兩章以貴樹的角度寫,唯獨〈太空人〉一章以澄田花苗作為「我」去發展劇情。不少人認為〈太空人〉的存在可有可無,感覺上將鏡頭移向一位無關重要的女生身上;事實上,就劇情而言,貴樹往種子島唸高中,心中還是惦記著明里,剛好在新環境中,傾慕著他的花苗的出現,亦驚亦喜地接近貴樹、看到貴樹撰寫短訊等細節,加上花苗的矛盾複雜讀白,均間接寫出「我很喜歡他,但他明顯不會喜歡我」的狀態;那這個狀態用意何在?就是襯托出貴樹一直不能忘記明里的感情。

比上述效果更重要的,在小說中貴樹的回想讀白:貴樹也知道花苗的心意,也知道對方數次的表白,由他表露情感將之終止,所以想起「澄田花苗」這個舊同學時,心還是會痛一痛;因為他深知,他那溫柔而故作漫不經意的態度,曾經傷害過對方;這處是電影中沒有的一幕。果然小說是電影的小小補完,也證明花苗存在的需要。

然而,貴樹那種「溫柔而故作漫不經意的態度」,在小說中更發揮得淋漓盡致:新海誠安排了貴樹畢業至工作那數年的戀情,均是因他這種態度而告吹。重點是貴樹是明知道,但沒有想過解決,也自認解決不來;他有悔疚,但無可奈可。這裡從小說中,更能反映出貴樹的真實性格。而所謂的「隱藏女主角」水野理紗,直接地寫下對貴樹的感覺:

「『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你。』這是水野發來的最後一條短訊。

    『我想從今以後我還是會一樣喜歡你。貴樹對我而言,依然是個溫柔而出色、讓人仰慕的人。


   
 我在與貴樹交往之後,才第一次明白,人這種動物的內心原來這麼容易被一個人支配啊。我覺得自己在這三年裡,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更喜歡貴樹。貴樹的每一句話,每一條短信都會讓我或喜或悲。我曾在一些很無聊的方面妒忌不已,給貴樹帶來了很多麻煩吧。但是,雖然這樣說有點自私,但這些事已經令我覺得很累了。

    
『我從半年前,就開始試著以各種方式將這一想法轉達給貴樹。但卻總是無法表達清楚。

    
『我想,貴樹一定和平時說的一樣,是喜歡我的。但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方式,好像還是有些差距吧!這一點點的差距,卻讓我,覺得有點痛苦。』」

狠狠地寫出貴樹的缺點,是眾女主角沒有對貴樹做過的事;或許這個短訊,令貴樹再次進入反省的空間。短訊中的「心底情感總是無法表達清楚」,也暗暗地刻劃出當時貴樹、或是花苗、甚至明里的想法。

在〈秒速五公分〉那一節,回想佔了大部分篇幅,貴樹和明里也有對以前大家的過去抒發一下。這點呼應回故事起初:由雙方互有好感,到最後各自尋找過幸褔,繼而作出回顧的心理變化。電影只用了十數分鐘交代雙方的狀況,而小說則更著重於描寫心理變化,也許文字能表達的效果和仔細度,比電影更好。

《秒速五公分》,寫的是「速度」,進而說的是「距離」,心與心的距離;人逐漸被時間一分一秒的驅使而長大,生活的方式也慢慢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究竟需要甚麼關係?或曰愛情故事坊間寫得太多,《秒速五公分》說的除了是愛情以外,更甚的是長大過程中不斷地改變、摸索、反省。我們生活的速度,可能是自己選擇,更多的是逼於無奈的適應。遠野貴樹對現實的無助、內心的懊惱,使讀者或觀眾有深切的代入感。寫實而相近的故事,正是筆者獨愛《秒速五公分》的原因。

說到《秒速五公分》,不能不提電影的片尾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從歌詞、畫面均配合得天衣無縫。縱使沒看過電影,當一首歌聽聽亦無妨。


要說《秒速》,可寫的還有更多,更多,希望沒有太多劇透;而網上對《秒速》的評論,更多、更好、更仔細的也不難找。這部動畫、小說、歌曲,給我的共鳴感確實太大。